当被审计事项符合程序、初步识别为低风险时,您是否会选择多走一步、再深入一点,去探索事情的真相?这可做也可不做的一点工作、可走也可不走的一小步,结果大概率会截然不同,体现的是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责任心。
01 项目背景
XXX公司是个拥有近万名职工的特大型企业,每年包括电话费、宽带租赁费用、专线费用等在内的电信费用支出近XXX万元。其中,XX公司办公电话200X年以来,长期按照XXX万元/年的价格续签合同。审计人员访谈了解到:通信公司每年与XXX公司开展合同谈判前,主动提供上一年度电话费支出汇总,XXX公司确认每年的实际消费都保持在XXX万元以上,业务部门就按照XXX万元的优惠价格续签合同。审计人员通过业务主管部门协调电信公司提供了201X年至201X年每月固定电话消费明细清单,发现汇总数据与合同谈判时提供的情况完全一致。难道真的就没有挖潜的空间了吗?
02 疑点初现
审计人员进一步了解发现:
XXX公司用工人数自200X年以来逐年下降,截止审计日,总用工人数减少了32%;且随着XXX公司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,大部分业务电话沟通方式被网络即时通讯替代;但电话费用均未调整,这不太符合常理或常识。
难道常理或常识也出现了特殊情况?审计人员初步认为该事项可能存在损失或浪费的风险。
03 查证过程
审计人员将通信公司提供的消费清单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,初步发现其中有XXX台固定电话没有通话记录,但每年承担了月租费用XX万元。莫非这些是闲置固话?审计人员将这一情况与业务人员确认时发现:XXX台固定电话不在公司通讯录上。同时,抽取XX个电话号码分闲时、忙时段拨打,均无人接听,基本可确定属于闲置固定电话。
在没有通话记录的数据已经发现了问题,那有通话记录的数据又会有什么新情况?审计人员趁热打铁,从有消费记录的固定电话中抽取样本,对拨打对象、通话时长进行分析,运用IF函数,测算电信系统的计价逻辑发现:部分公司内互拨的电话纳入“本地话费”中计费,而根据电信资费标准,公司内互拨的电话可以纳入“VPN互打”中计费,且“VPN互打”是免费的。那为什么同样的公司内电话互拨,有的纳入“VPN互打”有的却不纳入呢?审计人员通过了解电信公司固话管理模式,最终发现企业固定电话由VPN群统一管理,群组内所有固定电话互打免费。而XXX公司有近一半的固定电话没有纳入到VPN群组,这样VPN群组内互打免费的作用根本未发挥出来。这才是固定电话费用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。
04 审计结果
因XXX公司业务主管部门日常合同管理不严、不实,对通信服务商提供的资料数据审核把关不到位,使得固话费用整体偏高,不符合公司精细管理、降本减费的原则。XXX公司针对此项问题对主管部门领导及业务人员进行了通报批评,并处以经济处罚。
根据审计建议,业务主管部门和通信公司共同对闲置电话进行了清理、将所有固定电话纳入VPN群组管理。201X年合同整体费用下降XXX万元,降幅高达三分之一。
亲爱的朋友,当您看完这个审计案例,有什么启发或感受?一如既往,期待您的真知灼见!
作者:沈小兵